dpdk rcu lib
dpdk rcu
linux的RCU主要针对的数据对象是链表,目的是提高遍历读取数据的效率,为了达到目的使用RCU机制读取数据的时候不对链表进行耗时的加锁操作。这样在同一时间可以有多个线程同时读取该链表,并且允许一个线程对链表进行修改。RCU适用于需要频繁的读取数据,而相应修改数据并不多的情景。
dpdk中由于writer和reader同时访问一段内存,删除元素的时候需要确保
- 删除时不会将内存put回allocator,而是删掉这段内存的引用。这样确保了新的访问者不会拿到这个元素的引用,而老的访问者不会在访问过程中core掉
- 只有在元素没有任何引用计数时,才释放掉该元素的内存
静默期是指线程没有持有共享内存的引用的时期,也就是下图绿色的时期
上图中,有三个read thread,T1, T2,T3。两条黑色竖线分别代表writer执行delete和free的时刻。
执行delete时,T1和T2还拿着entry1和entry2的reference,此时writer还不能free entry1或entry2的内存,只能删除元素的引用.
writer必须等到执行delete时,当时引用该元素的的线程,都完成了一个静默期之后,才可以free这个内存。
writer不需要等T3进入静默期,因为执行delete时,T3还在静默期。
如何实现RCU机制
- writer需要一直轮询reader的状态,看是否进入静默期。这样会导致一直循环轮询,造成额外的cpu消耗。由于需要等reader的静默期结束,reader的静默期越长,reader的数量越多,writer cpu的消耗会越大,因此我们需要短的grace period。但是如果将reader的critical section减小,虽然writer的轮询变快了,但是reader的报告次数增加,reader的cpu消耗会增加,因此我们需要长的critical section。这两者之间看似矛盾。
- 长的critical section:dpdk的lcore一般都是一个while循环。循环的开始和结束必定是静默期。循环的过程中肯定是在访问各种各样的共享内存。因此critical section的粒度可以不要很细,不要每次访问的时候退出静默期,不访问的时候进入静默期,而是将整个循环认为是critical section,只有在循环的开始退出静默期,循环的结束进入静默期。
- 短的grace period:如果是pipeline模型,并不是所有worker都会使用相同的数据结构。话句话说,同一个元素,只会被部分的worker所引用和读取。因此writer不需要等到所有worker的critical section结束,而是使用该元素的worker结束critical section。这样将grace period粒度变小之后,缩短了writer整体的grace period。这种粒度的控制是通过 qsbr 实现的
如何使用rcu库
dpdk-stable-20.11.1/app/test/test_rcu_qsbr.c test_rcu_qsbr_sw_sv_3qs
先创建出struct rte_rcu_qsbr
|
|
再初始化QS variable
|
|
Reader注册自己的线程号,并上线(将自己加到writer的轮询队列里面) online时会原子读qsbr里的token,并设置到v->qsbr_cnt[thread_id].cnt中
|
|
每次读取共享数据后,更新自己的静默状态(rte_rcu_qsbr_quiescent)
|
|
rte_rcu_qsbr_quiescent 是将qsbr->token更新到自己thread的token里去v->qsbr_cnt[thread_id].cnt
如果reader线程,需要执行一个阻塞的函数,那么他就无法更新自己的静默状态了,这样会导致writer那边拿不到状态。此时需要先执行rte_rcu_qsbr_thread_offline(),将自己从writer的轮询队列中退出来,执行完阻塞函数后再online加回去。
writer在有数据更新时,调用rte_rcu_qsbr_start()触发reader的状态上报。支持reader往多个writer上报状态
rte_rcu_qsbr_start()其实是将qsbr->token自增1,也就是每次更新一个版本号。
rte_rcu_qsbr_check()用来检测是否所有reader进入了静默期,如果返回ok,则writer可以释放内存
rte_rcu_qsbr_check()其实是判断thread bitmap中所有reader的token是否大于传入的token版本号。如果不是的话就yield,直到满足条件后退出,并更新v->acked_token。下一次可以先直接拿v->acked_token进行判断,满足就退出,不用每次都遍历所有reader,类似fast path。
rte_rcu_qsbr_start()和rte_rcu_qsbr_check()是解耦开来了,也就是说writer可以在两个函数之间做自己的逻辑。比如start自增token之后,在新的内存里写新的数据,check阻塞,等所有reader过了静默期更新完自己的token之后,将reference指向新的数据,然后释放老数据的内存。
writer删除的过程(单个资源)
- 启动grace period,也就是执行delete动作(例如hash表删除key,但不删除value指针指向的内存),调用rte_rcu_qsbr_start(),并记录token
- 做其他逻辑
- rte_rcu_qsbr_check(token)阻塞,依次检查资源的reader的状态,过了grace period则开始free,释放内存
writer删除的过程(多个资源)
- rte_rcu_qsbr_dq_create创建qsbr的fifo,这边传入释放函数的函数指针free_fn
- 启动grace period,批量执行delete动作
- 将被delete的资源存到自己的fifo里面(defer queue,一次释放很多qsbr)
- 做其他逻辑
- 调用rte_rcu_qsbr_dq_reclaim批量释放资源,里面会循环非阻塞调用rte_rcu_qsbr_check,根据结果调用释放函数free_fn(这边和rte_ring耦合了,只能释放rte_ring里分配的内存)
- 原文作者:windseek
- 原文链接:https://scottlx.github.io/posts/dpdk-rcu/
- 版权声明: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禁止演绎 4.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(作者,原文链接),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。